请问,诺基亚塞班系统的手机里,配置最好的是什么手机来的?
确实是808配置最好 808性价比比较低 喇叭不是立体声 其他比较优秀 但是也仅有1.4Ghz的单核处理器 本人是塞班的老用户了 一直支持塞班的手机 比较具备性价比的是x7 立体声扬声器 600m处理器 如果处理器比较高的603 1Ghz的 512m内存 虽然比起目前的主流已经比较低了 塞班对硬件要求不高
诺基亚屏幕最大的塞班系统手机?
诺基亚Lumia1520。
诺基亚第一款大屏手机,诺基亚Lumia1520是诺基亚在智能手机上的诸多第一:第一款配备1080p全高清屏幕的手机、第一款采用6英寸大屏幕的手机、第一款***用 2000万像素。可快速访问名片夹、电子邮件以及Ovi商店里丰富的应用。用户还可轻松设置由诺基亚免费提供的Ovi邮箱,以及其它一些广受欢迎的邮件帐户,比如163,QQ,Sina,126 和Sohu等等。
诺基亚不在用塞班系统为什么?
塞班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,需要开源的不是塞班,而是诺基亚的运营思路,太僵化太守旧了。
塞班的高效,实时,基础扎实的特点完全可以支撑诺基亚及早的作出用户体验上的改变。为塞班惋惜,也希望微软可以给诺基亚带来新的生命。
当年普及率最好的手机之一诺基亚5230,后来诺基亚为什么放弃塞班?
3250.3230.5230都用过640-480的分辨率,当时手机最高分辨率!直到后来出了阿尔卡特ot986的720p屏幕。再到后来就1080,再后来2k,我都用过,感觉赛班代码效率高,一个程序一兆两兆甚至几百kb的就搞定了,安卓没个四五六十兆搞不定。
又看到这样熟悉的问题,我在这里在回答一下。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就是塞班系统,买的诺基亚的5800XM,和你说的5230,外观功能上是差不多一样的,市场热度非常高,随着诺基亚的发展,塞班系统最后一代手机808,为什么塞班系统走向没落?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下。
1.诺基亚内部问题
塞班系统期初是很多手机可以用的,后来诺基亚收回了系统的使用权,只能诺基亚使用。系统收回之后,系统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提升,也不注重生态的建设,慢慢的才导致塞班系统的衰弱。
2.设计不流行
大家都知道,诺基亚手机很多都是带按键的,跟以前的功能机一样。即使后来生产带有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仍是带有实体按键的,相对其他手机显得格格不入。
3.用户体验
用过塞班系统的人都知道,安装软件的时候需要签名认证,整个流程比较复杂,对用户的体验非常的不友好。
4.系统开发
从技术角度来说,塞班系统软件开发比较复杂,开发人员需处理内存分配以及相应功能模块操作,整个开发流程是比较困难的,同时期的安卓就简单很多,所以安卓系统才有机会超越塞班系统。
5.客户需求
曾经称霸世界的智能手机诺基亚,是否也是沉浸在意淫之中,总以为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就能获得客户?殊不知,客户除下砸核桃还有更多的其他需求,当其他友商生产电容屏的时候他还在生产塞班的系统的电阻屏。
可能诺基亚涉及的方向太多,对系统无暇顾及塞班系统才导致今天的后果,尤其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,不留意就会被反超,在追赶上很难!
每一个产品市场,在变革来临之际,总有有些旧日的行业老大,站在来被抛弃的边缘,
例如数码照相时代的柯达,当年PC时代前期的apple,PC后期的IBM,智能手机时代的nokia
事实上,道理很简单。当时代变革,技术变革不可避免得到来以后,面对变革,要在新的时代里再领***,无疑要改变,抛弃很多既有的,具有丰富成功经验的产品,设计和技术。对于这些昔日的老大企业来说,他们身上的历史的包袱最重,而主动变革的决心最低。中国古话说的好,有破才有立,对于追赶者,乃至创业或者二次创业的新企业来说,没有那么多需要破的东西,因此更容易立,而对于这些昔日的老大来说,变革意味着他们要“破”很多,而这些被“破”的,往往还是代表着昔日荣耀和成功的典范,这个“破”就很困难了。
***“三体”中有一段情节来描述这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:在外星人的入侵已经箭在弦上之际,章北海在讨论到发动机科学研究的时候评述到:现在发动机学界掌握话语权的都是化学反应发动机的技术权威,现在要突破(应付外星人入侵),必须抛弃化学反应发动机,直接全力投入核动力太空发动机,而在目前的学界,第一道障碍就是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化学反应发动机的权威们
对于传统的大企业来说,有时的状况也是一样的。
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,站在被抛弃边缘的昔日巨头,都最终茫然被历史吞没。比如IBM就是个成功的典范,***le是浴火重生,华丽转身的经典案例。
nokia生机并未完全断绝,亦在奋起努力转身,包括壮士断臂,所以,一切还有待[_a***_]观察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yqysgd.com/post/5951.html